一个超过3亿人的群体不再虚拟,他们常常通过发贴、开博、留言等方式表达诉求、宣泄情绪,而用数据说话,正是表达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因此,对于中资金融机构而言,要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明确、可行的国际化战略,本着分散系统风险、挖掘盈利潜质、谋求长期效益和高附加值收益、逆周期操作的原则,正确判断经济金融形势,审慎选择并购对象,合理规避风险,理性出海,构筑国际化经营网络,切实提高内外业务整合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一流金融机构。目前,我国银行、证券、保险等实行着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即使有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初步筹建了金融集团的雏形,也基本是一业突出、主辅结合的模式,集团内核心金融机构对综合经营的掌控力较强,经营模式、管理流程和产品种类都相对较为简单。

目前在世界金融市场流通的几乎所有金融衍生产品都出自华尔街。一时间,国际化潮流逆转。此后的金融创新浪潮和金融业大发展,推动了两次产业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的金融业而言,近年来国有金融机构的长足发展已充分证明了市场化改革的明显成效。去综合化难改综合经营的基本趋势 在有关危机原因的分析中,银行综合化经营同样被视为引发危机的重要原因。
而对于引发并加重金融危机的两大复杂金融产品而言,综合性很强,很难明确归入银行、证券、保险等某个业别。一旦经济金融形势稳定、经济开始复苏,就会一如既往地开始非国有化。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特别要考虑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和冲击,及早做好各项应对准备。
该负责人分析说,尽管我国很多行业的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但总体上仍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其中二季度增长9.1%,6月份当月增幅达到 10.7%。8月12日,权威高层人士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当前的重点还在于政策的落实,下阶段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上半年的政策方向,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方针和一揽子计划是完全正确和及时有效的,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下半年促进外贸回升仍面临很大困难。
从这些先行数据不难看出,下半年首月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良好的企稳回升态势。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沿海地区工业生产出现好转。

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国家扩大消费政策成效显著,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5%,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6.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高于城市。其三,注重加强节能环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困难群众实现就业难度大。
对此,他提出,我们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在保增长中更加突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力争做到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相互促进,力争做到在应对危机中实现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夏粮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6年增长,总产达到2467亿斤。该高层人士点评说,今年以来,财政、金融、产业、土地政策等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制定推进境外重大投资项目综合性扶持政策,支持有条件企业对外投资和开展跨国并购,获取境外资源、品牌、技术、营销网络和人才,鼓励产能过剩企业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到境外。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只手的作用,大力推动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加快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半年中国经济七亮点扩大内需对促进经济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利用扩大内需的机遇,把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的重点进一步向农业农村、欠发达地区倾斜,更好地发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巨大的市场潜力。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
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1.2%和8.1%。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消费改革顺利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取得重大进展,一批面向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实施,完善城乡医疗救助等配套文件相继出台。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从战略高度处理好扩内需与稳外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发展。
其四,力推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比如,上半年,全国财政对农业、社保、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环保等重点领域的支出达到1.481万亿元,同比增长近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健全各级政府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化解重大社会矛盾的应急机制和问责制度。
为此,他认为,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央的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各地实际,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和政策储备,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及时发现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消除风险隐患,增强宏观调控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9.9%,比一季度加快5.8个百分点。
在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方面:推进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更好落实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经济政策。推动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做好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体制,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关停小火电机组提前一年半实现十一五目标,一些主要工业品的单位能耗进一步降低。畜牧水产业总体保持增长态势。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8月11日,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发布了7月份宏观经济各项数据:7月份CPI同比下降1.8%,PPI 同比下降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
在城镇化和区域协调方面: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化建设,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他尤其警醒地指出,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领域原本就具有较大优势,这次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又普遍高度重视培育危机后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技术、节能环保等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这将对我国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带来更大挑战。
用电、运输等指标向好,6月份全国用电量同比增长3.8%,扭转了连续8个月下降的局面。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其一,加强结构调整的力度。他介绍说,尽管4月份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一些经济先行指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全球制造业衰退趋势有所减弱,美、欧等金融市场出现回稳迹象,但下一步世界经济走势仍不明朗,一些转好的迹象可能出现反复。突出扩大内需的惠民导向,进一步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其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大力发展城市轨道建设,在国家批准规划后,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核准权限下放到省级政府,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和经营。比如,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充实和完善一揽子计划,注重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和不顾条件铺新摊子,等等。
因此,必须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宏观政策取向不能改变,调控工作不能放松,调控重点要更加突出。通过证券市场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在完善股票发行制度的基础上重新启动新股发行上市工作。完善电力体制改革,研究铁路体制改革方案,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